近期,国际能源署(IEA)发布题为《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》(An Energy Sector Roadmap to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)的报告,基于中国“双碳”目标,通过构建承诺目标情景(Announced Pledges Scenario, APS)和加速转型情景(Accelerated Transition Scenario, ATS),探讨了中国能源体系实现碳中和的路径。结果显示,中国有能力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。
报告指出,实现碳中和需要中国能源体系深度转型。提高能效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煤炭使用将成为推动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3个关键要素。在承诺目标情景(APS)下,到2060年,中国对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将分别下降约80%、60%和45%;低碳能源在一次能源需求中的占比将从当前的15%增至2060年的74%。
中国各行业都存在可行路径实现深度减排,如电气化是交通和建筑部门去碳化的关键。
中国能源转型需要4类跨部门技术深度创新。其中之一便是“电气化技术创新”。在承诺目标情景(APS)下,到2060年,电气化将贡献13%的减排量。其中,45%来自工业、35%来自交通、12%来自建筑、8%来自燃料供应电气化。
报告指出,到2060年,随着空间供暖的广泛电气化,建筑用煤将消失,天然气的使用量也将下降60%以上。在承诺目标情景(APS)中,热泵使用量的增加使得空间供热设备的平均效率到2030年达到110%,到2060年达到150%以上,2060年,超过一半的空间供暖需求由电热泵满足。
报告认为,中国对热泵的需求将继续增长。2060年,热泵用于供暖和制冷的总能耗达到800太瓦时,约占全球建筑总能耗的13%,约占中国该行业总用电量的60%。热泵需求的增加,将使制造商能够利用规模经济,在2030年将其平均成本降低5%,在2060年降低近15%。
报告同时也提出,2020年,中国热泵生产能力的40%以上,政府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来提高在中国制造和销售的热泵的效率。中国气候温和的中部地区(如长江流域),对空间供暖的需求较低,但增长迅速,热泵可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